据了解,在生产工作中的许多事故,特别是一些重大伤亡事故,往往发生在班尾、周尾、月尾,构成了“三尾”效应。这种效应的产生,主观上是情绪波动引起的,客观上是管理松懈造成的。班尾、周尾有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大家都认为一个班快干完了,一个星期马上就要过去了,该“轻松轻松”的情绪激荡着干部、工人的心扉。于是,工人自发放松,干部给予“理解”也放松了管理。其结果是,工作质量下降。再者,时间快过去了,生产任务却未完成,为抢时间完成生产任务,容易出现“忙中出乱”现象,安全得不到保障,后果可想而知。
月尾的事故多发现象,由于发展过程不同于班尾、周尾,所以它具有不同的特点。月初,领导的安全管理抓的紧,并且工人的安全意识较强,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和实际操作中,他们能主动把安全放在第一位。生产任务次之,宁可不生产,也要讲安全。有时,自然条件出现了连续的不景气,迫使生产任务挤到了月底,特别是处在使一把劲就能完成的情况下,大家都看在工资收入的份上,“反正拼一下不一定出事故”的侥幸心理就会占上风。于是,安全管理出现了“绷紧外皮,松动内里”的倾向,干部是“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”,工人是“你松一尺,我松一丈”,管理上出现了“空档”,事故迅速地滋长起来了。
总体来看,由于工人安全意识和生产任务的关系,导致了“三尾”效应的发生。要杜绝“三尾”效应的发生,强化安全管理,安全才有保障。
小港煤矿/李长波 |